• 主页 > 体育问答
  • 上海发布2025版健身行业合同示范文本,助力健身轻量化新趋势

    /

    落实行业预付款“三限”,发布合同示范文本

    “轻量级”健身已成为新趋势

    一些固守传统消费和商业模式的健身房和健身工作室已经无法适应市场变化,导致一定数量的关闭和关闭率的提高。一些勇于拥抱变化的小型健身工作室推出了轻量级消费模式和产品,满足了当下消费者的需求

    可以获得专业的健身指导服务,不用担心健身教练整天卖课,搬家或有身体原因也可以要求退款......这些在健身爱好者心中的要求现在已经成为现实。3月14日下午,《上海市体育健身行业会员服务合同示范文本(2025年版)》和《上海市体育健身行业健身指导服务合同示范文本(2025年版)》(以下简称《会员服务合同》和《健身指导服务合同》)在上海发布。

    防止潜在的民事纠纷

    今年3月1日,《上海市体育健身行业预付费消费经营活动监管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正式实施。《实施办法》首次明确了体育健身行业预付款的“限期、限期”。即经营者为同一消费者收取一次性会员预付款,金额在5000元以下,时长不超过24个月;课时预付款金额(团体锻炼、私训、游泳教育等)不足2万元且次数不足60次;预付储值(底线)的金额小于 5000 元。经营者从同一消费者处收取的各类预付消费券预付款总额不得超过2万元。

    两个示范合同文本的发布是实施《实施办法》中配套措施的组合。本市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场馆设施管理领域的经营者以预付款方式提供服务,向消费者销售会员卡、个人培训等课程时,当事人可以选择使用合同文本范本。当天,首批37个健身品牌和公共体育场馆代表(涉及782家门店和场馆)率先签署了使用合同示范文本的承诺书。

    合同文本范本进一步加强了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明确收费标准和合同金额,实现明确价格;缩短退款期限,在继续使用 7 天冷静期的同时,缩短冷静期等情况,分别缩短至 5 个工作日和 15 个工作日。

    上海市律师协会体育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星汉律师事务所主任魏欣表示,新版合同可以起到积极的规范和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作用,也可以有效预防潜在的民事纠纷。特别是预付费消费风险的透明化,强化了经营者的告知义务,其中会员期限和私人训练班的有效期不建议超过健身房场地的租用期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超卖。此外,合同范本还在合同变更和终止、场地管理制度、不同情况下的退款标准、余额计算公式等细节上做出了周到的条款设计,既保护了消费者信息的安全,也维护了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寻求行业变革之路

    成立

    2019 年,目前在上海拥有 6 家连锁店的“Wood Pound”健身房是首批使用合同示范文本的试点健身房之一,也是首批过渡到月付模式的健身房之一。

    “Kawu Pound”创始人张哲宇表示,比起单笔交易的金额,他们更关注会员的续订。“由于样板合同中对球场价格的限制,我们唯一需要调整的就是原来的 20800 元球场,这相应地减少了球场数量,企业的商业模式和其他方面也没有太大变化。”

    推动“三限制”实施,将促使运营者合理设置预收资金规模,由“销售为主”回归为“服务优先”。“Wood Pounds”的健身教练葛荣正告诉记者,他以前在商业健身房工作时,承受着销售业绩的压力,现在他的重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可以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产品交付上,专注每一堂课,认真服务每一位会员。”

    市健身健美协会秘书长孙冲表示,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上海的一些健身品牌和工作室也在改变商业模式。目前,大多数健身企业,尤其是新品牌和工作室,主要推广或全面推出符合“三限”规定和消费趋势的月付制、小类包等产品。

    健身公司需要顺势而为。

    「五氧健身」位于新江湾市社区市民健身中心,健身人群以周边工作生活的中青年为主。记者一眼就看到墙上的预付费消费商家活动,健身卡9.9元,月卡99元,季卡269元,年卡999元,私教月包2000元。

    范小姐每周来健身房三到四次,实惠的价格和灵活的付款方式是她选择“五氧健身”的主要原因。“2000元的私教月费,比起我之前对市面上三四百元一堂课的理解,还是挺有吸引力的。”在这里上课的体验也比较舒适,不会有教练来推销课程。如果遇到出差或者回老家过年,也可以办理停卡服务,非常人性化。”

    根据近日发布的《2024年中国运动健身行业数据报告》,2024年,消费者对健身月卡、私教套装(10节以内)和健身周卡的购买份额快速增长,增速超过60%。根据美团提供的最新消费数据,截至3月12日,上海提供月卡或短途团购的门店超过1200家(占合作门店的52%),同比增长137%。新政实施两周内,短线团购门店数量增长了 7.4%。

    上海体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倩告诉记者,2024年健身行业将呈现两极分化的发展趋势。一些固守传统消费和商业模式的健身房和健身工作室已经无法适应市场变化,导致一定数量的关闭和关闭率的提高。而那些具有创新精神并勇于接受变化的小型健身工作室迎来了增长机会。他们推出的轻量化消费模式和产品符合当今消费者的需求,不仅数量不断增加,业务也在不断扩大。以上海、江苏、浙江为例,企业数量每年增长1000多家,成为行业发展的新亮点。

    杨倩认为,运动健身休闲产业在运动产业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更多的健身企业需要顺势而为,“消费者对健身消费更加理性,不再盲目追求高价位、长效的健身服务,而是青睐月卡、周卡等轻量化消费模式。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也在重塑健身行业的市场结构。”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inegps.com.cn/html/tiyuwenda/1941.html

    加载中~

    相关推荐

    加载中~